首页    生活百科    安全用药,请收下“十大提示”

安全用药,请收下“十大提示”

创建时间:2024-11-03

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破解公众用药误区、增强安全用药意识、形成良好用药习惯,是促进公众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安全用药是指患者在服药时不要服用过多或过少、间隔时间不要过长或过短,如此一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还可以保障患者服药后,药物在体内发挥出最大的疗效,进而加快康复速度。

前不久,2024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启动。启动仪式上,相关部门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用药误区,梳理发布了10条安全用药提示。

提示一

慢病不能只囤药,定期复诊莫迟疑

有些慢病患者认为用药以后感觉不错,一直吃药就可以了,为了方便就只囤药吃药,而不按照要求定期复诊做检查。如果患者长期自行用药不复诊,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往往容易延误病情。

以2型糖尿病治疗为例,控制血糖稳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随着病程的延长,如果出现了轻、中度并发症,需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重度并发症,则需要到眼、肾、神经、心脏、血管外科等专业科室就诊,接受针对性诊治,防止因重度并发症致残致死。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复诊进行相关检查,血糖控制不佳者还需要增加检查频次和项目。只有进行规范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才能实现全面降糖、控制或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慢病患者不应只囤药吃药,还要定期复诊进行监测,千万不要嫌麻烦。

提示二

控制血压要坚持,随意停药伤身体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有些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好,或擅自长期停药,或断断续续用药,却不知这样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高血压是罹患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只有坚持长期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因此,不符合停药条件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打消停药的想法,坚持服药。

如经医生判断确实可以减药,减量原则为缓慢平稳,以避免血压波动或反弹。如果是联合用药,应优先进行减量,而非先减掉其中某种药物。如果血压保持正常6个月以上,可先将原有药物剂量减成最低维持剂量。如果血压还能保持正常6个月以上,可考虑减掉这种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为Ⅱ级以上、中高危组的高血压患者,完全停药的可能性不大,建议在心血管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提示三

奥司他韦抗流感,儿童用药须仔细

奥司他韦是常用的流感预防和治疗药物,可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以及成人和13岁及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

儿童是用药的特殊人群,使用奥司他韦防治流感时,通常会选择颗粒剂,方便服用。但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用药时机。作为治疗用药,奥司他韦应在流感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开始服用,越早使用效果越佳。如果治疗有效,通常在48小时内即可退热。作为预防用药,奥司他韦应在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后的2日内开始服用。

用药剂量。儿童的使用剂量应根据体重来计算(可参照说明书),家长应确保按照医嘱准确给药。

用药疗程。一般建议连续服用5天,即便儿童在服药期间有所好转,也应坚持完成整个疗程。

不良反应。奥司他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腹痛等,亦可能出现皮疹、精神状况改变等症状。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用药,如出现疑似不良反应,应由专业医务人员权衡利弊并决定是否停药。

提示四

正确认识肥胖症,盲信“神药”不托底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总含量增多,或者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BMI等于体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6-23.9kg/m2为正常体重,24.0-27.9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肥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容易被忽视,但是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慢性病。肥胖会对人体各大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肥胖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此外,它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

减重时,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干预下进行,用营养+运动+心理等综合方式科学减重。确需使用药物减重时,应遵循医嘱,仔细权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滥用减肥药物存在安全风险,目前还没有所谓既没有副作用又不会反弹的“减肥神药”,肥胖症患者切勿盲目跟风自行用药,以免适得其反伤了身体。

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持之以恒,才是有效的减肥方式。

提示五

老年肝肾功能减,谨慎用药方受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及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地衰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能力降低,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所以,应重视老年人用药安全。

老年人用药可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合理化。选择疗效确定、能缓解症状、纠正病理过程或消除病因的药物,并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一般不推荐4种以上药物配伍使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尽量选择有“一箭双雕”效果的药物,避免同时服用具有相同作用或相同副作用的药物。

剂量个体化。老年人用药应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佳疗效的治疗剂量。《中国药典》中明确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应使用成人剂量的3/4,一般也根据年龄、体重、体质等情况,以成人用量的1/5、1/4、1/2、2/3、3/4顺序用药。不可一味增加剂量,以防药物蓄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同时,要注意加强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

提高依从性。70岁以上的老人往往记忆力下降,或多病共患,需要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且复杂,对医生、药师交代的服药方法易遗忘或混淆,从而导致用药错误(忘服、误服甚至过量)。对此,可将用药方案的复杂性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

提示六

颈动脉斑块高发,严加防控别大意

颈动脉斑块是指动脉内层的胆固醇、钙盐、纤维蛋白等物质在血管壁逐渐沉积形成的一种病变。当颈动脉出现斑块时,就如同血管被石子堵住了道路,血液无法正常供应,出现头晕、头痛等脑供血不足症状。斑块一旦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堵塞远端相对比较细小的血管,会导致卒中。如何防治?

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其次,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要积极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

最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是实现斑块逆转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LDL-C控制在2.0毫摩尔/升(mmol/L)以下,多数斑块将不再继续增长;LDL-C控制在1.5mmol/L,大多数富含脂质的动脉斑块可以逐渐缩小。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基石。颈动脉斑块导致≥50%的血管狭窄,是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明确指征。无论胆固醇水平如何,都应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多数患者应长期乃至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是抑制斑块增长的有效措施,间断用药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提示七

VD需要科学补,缺乏过量皆不宜

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有广泛作用,特别对肌肉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它能促进肠道钙吸收,使新形成的骨样组织矿化,并在肌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成人维生素D缺乏症可导致骨质疏松症,进而引发跌倒和骨折。治疗可首选维生素D3;不能应用维生素D3时,也可应用维生素D2。推荐优先口服给药,其次才考虑胃肠外途径给药。给药剂量应个体化,由医师制定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的治疗方案,且依据临床反应作出调整。

维生素D并非多多益善,短期内摄入大剂量或长期服用超剂量维生素D,可导致严重中毒反应,引起高钙血症,使全身性血管钙化、肾钙质沉淀及其他软组织钙化。高钙危象病情凶险,患者可能因肾脏功能衰竭或者心跳骤停而导致死亡。

对于正常人而言,多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有利于促进合成维生素D,无需额外补充。只有维生素D缺乏并出现相应症状的患者,才需通过服用药物来补充。在维生素D缺乏状态获得纠正后,仍应以均衡膳食、户外运动补充为主,避免长期或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出现中毒。

提示八

人未老而头先秃,正确用药救发际

当毛囊因为衰老、营养失衡、疾病等原因失去正常功能时,就可能出现脱发。脱发分为非瘢痕性脱发和瘢痕性脱发,非瘢痕性脱发又包括雄激素性脱发、休止期脱发、斑秃等。引起脱发的原因包括遗传、雄激素、精神压力等。雄激素性脱发也称脂溢性脱发,大多由遗传导致。通过药物来降低体内的双氢睾酮(DHT)和刺激毛发生长,都可以实现防治目的。

非那雄胺是口服处方药,效果较强。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才能转变成DHT,非那雄胺作为5α-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则可以阻断这一环节,从而减少体内的DHT,显著改善毛囊萎缩。建议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如果出现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米诺地尔是一种周围血管舒张药,局部外用能扩张血管、增加头皮的营养供血、延长毛囊的生长周期,从而促进头发生长。米诺地尔外用制剂属于非处方药,获得方便,但其效果相对较弱,主要用来预防脱发。

严格地讲,脱发没有办法根治,需要长期用药维持。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更有效地减少脱发。

提示九

服药之前看剂型,随意掰开要不得

很多人在服药的时候,觉得药片大不易吞服,就想办法将药片掰开或者磨碎服用。殊不知,有些药物为特殊剂型,不能盲目掰开服用。哪些药物不建议掰开服用呢?

1.缓控释剂

缓控释剂型是为了让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以维持药物有效浓度的稳定,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除说明书有特殊说明外,这类药物都应整片或整粒吞服。若掰开服用,会破坏药物的缓控释结构,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出,导致药物过量,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2.肠溶片

肠溶片指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才能够崩解和释出的一种剂型,通常是在普通的片剂外包裹一层肠溶衣。若掰开服用,会破坏其表面的包衣层,使得药物在胃中就会被分解,失去应有疗效,也失去了肠溶包衣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

3.包衣片

有些药物为了防止在潮湿环境中吸湿、变质,或者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加服用的方便性,会在片剂的表面覆盖一层包衣。这类药物若掰开服用,会在影响药物口感的同时增加药物对口腔、胃黏膜等的刺激性,影响药物疗效,增加不良反应等。

4.胶囊剂

胶囊壳是药物的组成部分,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若盲目地将胶囊壳打开直接服用其中的药物,就失去了胶囊的作用。

因此,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剂型的特点,不随意掰开或嚼碎服用。

提示十

光敏药物避阳光,注意事项切牢记

人体适当晒太阳可以促进机体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有些药物服用后,在阳光或紫外线刺激下,可引起人体过敏,这类药物叫光敏性药物。

药物光敏反应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应性反应。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会发生于任何人,临床表现类似严重晒伤,可见水肿性红斑,严重者会出现水疱,自觉有灼热感和刺痛感。光毒性反应的强度与导致光敏反应药物的浓度和光照时间、强度有关。光变应性反应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临床表现类似接触性皮炎,日光暴露区域可见丘疹、红斑、鳞屑、水疱,自觉瘙痒而无烧灼感,部分可能发展成慢性、持久性光敏反应。

常见的光敏性药物有以下几类:

抗菌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沙星类;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金霉素等。

非甾体抗炎药:吡罗昔康、萘普生、布洛芬等。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

降压药:硝苯地平、卡托普利。

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预防药物光敏反应要做到:用药前,过敏体质、有光敏反应史的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方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若正在使用光敏性药物,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晒霜、穿戴可遮光的衣物等,以避免日光暴晒,或采取晚间服药等方式。(记者 陈海波)

 

(责编:郭思邈、李楠桦)

更多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