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添新韵 花开百里长 贵州有条原始杜鹃林带
贵州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杜鹃花王”。
记者 程 焕摄
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杜鹃花盛开。
范 晖摄
拾级而上,两旁林木繁茂。纵横交错的枝叶间,一簇簇花朵争相绽放。
一路花团锦簇,不知不觉中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为杜鹃林。
这里是贵州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戛木管理区杜鹃村。村如其名,漫山遍野都是杜鹃树。
山顶处,一棵被木栅栏围起来的杜鹃树格外显眼:树干直径约80厘米,树高数米,花朵密密匝匝挂满树冠……这棵树的树龄超过1200年,粗糙皲裂的树干写满岁月沧桑。
“附近山头上,当数这棵树个头最大、树龄最长,它被大家称为‘杜鹃花王’。”护林员林锡斌是个苗族汉子,他说,孩童时在树下放牛,长大后在树下对唱山歌,而今当起了护林员,依然天天围着“杜鹃花王”转。
深藏乌蒙山腹地,杜鹃村是个苗族群众与彝族群众占多数的村寨。
“小时候顽皮,爱爬树,要是被家长看到我们折腾这棵树,免不了要受一顿皮肉之苦。”林锡斌说,古树早已和村子融为一体,祖祖辈辈传下了护树敬树的传统。
“杜鹃花王”的树干上,绑着不少红绸带,那是村民祈福许愿时留下的。“杜鹃花王”神奇又励志的经历,激励着村子里一代又一代人。
“山火烧黑过树根,大雪压断过枝干,不管经历什么,总能起死回生,叫人不得不钦佩它的顽强生命力。”林锡斌说。
这些年,巡山防火、观察病虫害,干旱时从山下背水浇灌……在林锡斌和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杜鹃花王”再没遭受过重大灾害,千年古树生机勃勃。
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引人入胜的不止“杜鹃花王”一棵树。景区地处毕节市大方县与黔西市交界处,原始杜鹃林带绵延50余公里,不少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带。
百里杜鹃管理区林业局科研所所长王灵军介绍,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十分适合杜鹃树生长,2007年建立百里杜鹃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当地加大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为杜鹃林带留足了生态空间。
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景区的杜鹃花期只有两个多月,只能看不能带走,如何弥补游客的遗憾呢?2020年,当地引进优强企业建设百里杜鹃汇境花卉科技园,立足于百里杜鹃管理区气候及花卉种质资源库优势,通过对野生杜鹃采种研发、组培试验、温室培育等,延长杜鹃花产业链,实现杜鹃花的人工培植、错季开放。
“人工培植的杜鹃花盆栽,游客可以直接买走,线上线下供不应求。”该项目负责人李滕胜告诉记者,人工培育的杜鹃花丰富产业业态,有效减少盗挖杜鹃树、攀折杜鹃花等违法行为,也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责编:卫嘉、白宇)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