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 星辰大海 再启新程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
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55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从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嫦娥家族”书写探月精彩篇章,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一次次振奋人心的发射,一项项令人惊叹的成就,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追梦筑梦的高度。
将每一次叩问太空之旅,当作新任务的起点,中国航天步履不停,不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航天技术向更高层次跨越。几代人接力,突破载人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人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随着探月工程加速实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稳步推进,越来越强的火箭运载、深空探测等能力,将支撑我们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进发。
空间科学发展开启新篇章。“悟空”“墨子号”“慧眼”……近年来,中国科学卫星闪耀苍穹,持续带来太空深处的讯息;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逐渐揭开月球神秘面纱。从“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我国深空探测工程接力迈进,更多的标志性原创成果证明,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迅速发展,向国际舞台中央靠近。
航天科技赋能美好生活。北斗导航提供高效定位服务、风云卫星提升天气预报精度,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商业航天正安全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航天育种推动农业技术变革,航天材料应用助力制造业升级,卫星互联网开展覆盖范围更广的通信服务……未来,航天科技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千行百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着科技创新的高度。展望未来,探索浩瀚宇宙的路线图正在绘就,追寻飞天梦想的新篇章正在谱写。逐梦深空,行稳致远;星河璀璨,未来可期!
(记者 喻思南)
(责编:岳弘彬、牛镛)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