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承文化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

创建时间:2025-04-25

       北京4月24日电 (记者韦衍行)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现场。记者 韦衍行摄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即濛溪河遗址)发现于2021年,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的遗址,并确认了系列国内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确立和完善了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对一万年文化史、一万年文明起步的重要实证。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其中,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第一次突破了西藏新石器化进程的时空范围。该遗址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不仅为构建史前西藏社会历史和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且为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证。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亦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累年的工作揭示出盘龙城在长江流域早期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展现出最早中国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而其背后蕴含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明互动,又深刻影响了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三座西周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完整揭露了大城东门和宫城南门,填补了以往西周城门发现的空白。此外,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这是继周原、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所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在系统梳理以往成果基础上,本阶段工作对黄土坡村北进行了系统勘探,共发现带墓道墓葬17座,推测为燕侯家族墓地。燕侯墓地的发现弥补了贵族墓葬分布规律中最关键的一环,由此可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都城的延续时间,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墩一号墓出土的镂孔玉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和简牍,实证了“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等历史史实。简牍中释读出的“滇国”、“滇丞”、“滇相”与此前出土的“滇王之印”、“滇国相印”等相互印证,表明西汉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了较为灵活的双重政治架构和柔性羁縻治理策略,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西南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突出重大价值。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是迄今发现我国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是早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典型代表。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处,佛教东传我国第一站,融合了印度、犍陀罗、中亚、当地和中原多种文化元素,印证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莫尔寺遗址远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责编:杨曦、吕骞)

 

更多资讯信息